
二战期间,德国军队在欧洲的进攻势如破竹,几乎无人能挡。然而,一旦与苏联交战,他们却遭遇了惨重的失败。1941年6月22日,希特勒发动了“巴巴罗萨行动”,投入了超过五百万士兵、几千辆坦克和飞机东莞市股票配资公司,计划在三个月内击败苏联。起初,德军的进攻势头非常猛,凭借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和装备精良的步兵,他们迅速突破了数百公里的战线。
经过斯摩棱斯克战役后,德军成功俘虏了大量苏军,而在基辅一带,他们包围了66万苏联士兵,战果显赫。德军的高层认为,莫斯科指日可待,甚至开始讨论如何在莫斯科举行阅兵。然而,当德军抵达莫斯科郊外时,他们遇到了严重的困难,尤其是严寒的冬季,使得成千上万的士兵在冰雪中冻僵。许多人疑惑,德军为什么不砍树取暖?
首先,德军的装备当时堪称世界顶尖,坦克和装甲车数量庞大,作战经验丰富。进攻开始时,德军分成三路大军: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,南方集团军群指向乌克兰,中央集团军群直扑莫斯科。由于苏军措手不及,德军一度推进迅猛,尤其是在基辅战役期间,他们成功俘虏了66万苏军。
展开剩余75%随着9月30日“台风行动”的开始,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从斯摩棱斯克出发,在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包围了另一批66万苏军。德军的先锋部队已经推进到距离莫斯科仅25公里的地方,士气高涨,士兵们纷纷认为胜利就在眼前。但问题出在补给上,德军战线过长,苏联的广袤土地让他们的补给线无法跟上,秋季的泥泞道路更让坦克难以前行。进入冬季后,气温骤降至零下30到45度,德军还没有冬装,许多士兵因寒冷而冻死。
与此同时,苏联并没有闲着。从战争一开始,斯大林便通过广播号召全国进行抵抗,并下令执行焦土政策。这一政策并非空洞的口号,而是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措施:所有可以被德军利用的资源都被摧毁。苏军与民众一道,收割成熟的粮食、烧毁未成熟的庄稼,驱赶牲畜,甚至把果树都拔了。房屋、桥梁、铁路和公路都被摧毁,甚至在道路上挖大沟以阻碍德军坦克的前进。
苏联还特别砍伐了周围大片的森林,或者直接将木材运走,或将其焚毁。资料显示,仅在莫斯科附近,就砍伐了超过105公顷的林地,目的是拖慢德军的步伐。为了进一步削弱德军的战斗力,苏联还拆除了工厂设备,将其转移到乌拉尔山以东,而大约200万居民被疏散,确保生产力不受影响。
此外,莫斯科周围还建起了三道防线,包括反坦克壕和路障,动员妇女和儿童帮助修建。这一系列举措让德军的推进变得越来越困难。
至于德军为何无法找到木材取暖,其实是因为苏联的焦土政策已经彻底摧毁了他们的后勤支持。莫斯科郊外原本的树林、房屋、草丛,几乎全被摧毁了。德军士兵到达时,只见到一片荒地,燃料难寻。那些可以生火取暖的树木,早已被苏军砍伐或烧毁。连残破的房屋也被拆除殆尽。
德军的补给线本就紧张,而在冬季,他们未能及时得到足够的冬装和燃料,导致士兵冻伤严重,甚至超过13万人受伤。冻伤并非小事,手脚发黑脱落,战斗力大幅下降。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的寒冷,并坚持冬季攻占莫斯科,这一战略失误使得补给线更加紧张。苏联则利用地理优势,炸毁了伊斯特拉水库的大坝,洪水淹没了下游村庄,进一步阻碍了德军的进攻。
在这样的困境中,德军的失败并不仅仅是天气和焦土政策的结果,战略上的失误也起了决定性作用。希特勒将兵力分散,北方围攻列宁格勒,南方攻打乌克兰,中央集团军群却力量不足。与此同时,苏军调动了适应寒冷的西伯利亚部队,这些部队不仅装备了冬季服装,而且在指挥官朱可夫的指挥下,集中了力量进行反击。
1941年12月5日,苏军发动反攻,德军被迫后撤,损失惨重。战斗持续到1942年1月7日,德军损失约50万,退后了100到250公里。这场战斗成为东线的转折点,德军从进攻转为防守。苏联趁机重组力量,并在斯大林格勒取得了更大的胜利。
从历史角度看,苏联的策略并非没有根据。苏联深知自己在初期的劣势,采取了“以空间换时间”的战术。焦土政策并非新鲜事,早在1812年拿破仑入侵时,俄罗斯人就已经采取了类似的做法,烧毁莫斯科以削弱敌军。在1941年,苏联吸取了经验,提前做好了准备。德国高估了苏联会迅速崩溃,而苏军的士气并未垮掉,反而在德军的低估中爆发出了强大的反击。
希特勒的种族政策也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德国人对斯拉夫人的种族歧视,使得他们在入侵时根本没有考虑谈判的可能,只想着消灭敌人,这激起了苏联人民的强烈抵抗。许多德军士兵因此冻死东莞市股票配资公司,而由于医疗资源匮乏,冻伤进一步导致坏疽蔓延,造成更多的死亡。
发布于:天津市凯丰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